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5月21日,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2024年进口自中国的新乘用车及轻卡充气橡胶轮胎启动反倾销调查。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在欧洲市场掀起轩然大波,也对中国轮胎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面对日益严峻的贸易壁垒,中国轮胎企业正积极寻求应对之策,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变革正在上演。
近年来,中国轮胎凭借其出色的性价比,在欧洲市场一路高歌猛进,市场份额从4%攀升至23%,在英国市场更是占据半壁江山。然而,这种高速增长也引发了欧盟内部的担忧。欧方认为,中国轮胎的售价长期低于欧洲本地品牌30%至40%,存在“成本不对等”问题,因此决定发起反倾销调查。
此次调查对中国轮胎出口企业而言,无疑是一次重大挑战。一位轮胎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原本10美元一条的轮胎,加上40%的税,就是14美元,客户干脆就地采购了。”订单终止、价格重审、客户流失,成了不少中国企业眼前的现实。更严峻的是,欧盟将在2026年7月发布终裁,甚至可能提前在2026年1月决定延长关税。这意味着,企业在未来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,都将面临“被排除在欧洲之外”的可能。 这是对中国轮胎厂商的警钟。
面对困境,中国轮胎企业并未坐以待毙,而是积极寻求出路。对于拥有海外基地的中国轮胎企业,或许是一个利好消息。中国轮胎企业海外产能已突破2.23亿条/年,覆盖泰国、越南、塞尔维亚等12国。在国内出口受阻的情况下,有利于中国轮胎通过海外基地转移出口。
例如,玲珑轮胎在塞尔维亚、巴西建厂;中策、赛轮在墨西哥建厂;森麒麟在摩洛哥建厂。玲珑轮胎较早在塞尔维亚设厂,面对欧盟壁垒时可以迅速切换到“本地生产、就地发货”模式,维持了对欧洲市场的直供。
中策橡胶则另辟蹊径,将海外基地设在墨西哥,一方面服务北美,一方面通过“墨西哥-欧洲自由贸易协定”绕开欧盟壁垒。此外,该公司在2025年反补贴日落复审中获得“零反倾销税”待遇,其技术平台升级和能效优化被欧委会列为“正面样本”参考。
除了海外建厂,中国轮胎企业还采取了多种应对策略:
转向新兴市场: 盯紧中东、非洲、拉美等不受欧盟税负影响、建厂成本相对低、准入门槛小的地区。部分出口商已经在试水通过迪拜、内罗毕作为中转港,借助中东拼柜模式对周边国家供货,减少一次性大批量压货压力。
建立区域仓配: 在阿联酋、墨西哥、匈牙利等地建立“海外仓+本地清关公司+本地拼单发货”体系。以阿布扎比自由港为例,拼箱转运可实现20%成本节约,且交付周期从45天缩短到18天。
采用第三国中转模式: 重构出口路径,例如:从中国发货至泰国,经东盟区域转口出口欧洲。企业可依托东盟享有的自贸区优势,利用当地代理清关,部分国家甚至允许贴“本地装配”标签进入欧盟市场。
产品线调整: 向高附加值转移,针对中东沙漠工况、非洲碎石路面,开发高性能轮胎,满足特殊需求。
技术认证先行: 加快CE/REACH等认证节奏,特别是低滚阻、高能效标签,将成为未来欧盟进口评估标准。
本地代理直签: 与欧洲经销商合作共享关税成本,通过“销售利润分成+共享税负”方式与德国当地轮胎渠道签署协议,把原来出厂价提升后再平摊税负。
报价系统重构: 采用“季度调价+浮动汇率+运费联动”方式重构合同模型,避免客户压价也压死自己。
组团出海: 抱团建立联合品牌/集采平台,通过组团参展、共建销售网络降低单厂出海成本。多个山东企业已经尝试以“平台出口+代发货”形式打开中东市场。
欧盟加税确实带来冲击,但也迫使企业正视自身路径依赖的问题。“只做欧洲”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,“只拼价格”也撑不起未来三年。当政策收紧、客户分散、价格塌陷交织而来,选择转弯,比原地等待更有价值。
出口这条路,从来都是看谁拐得快、算得准。别怕市场变了,随机应变才是最高的智慧。市场不会为谁停下脚步,机会,总是更青睐先迈出第一步的人。
“杀不死中国轮胎的,只会让其更强大。”
当贸易保护主义试图用高墙封锁市场,中国轮胎企业正以技术、品牌与全球供应链的韧性,书写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的新剧本。而这场博弈的终局,或将重新定义全球轮胎产业的权力格局。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
2025-05-30 06:08:52